Navigation menu

新闻中心

古代“十八般武艺”指的是什么?各有什么特点?

  看网友的吧,本人只知刀枪剑戟。

  本人对武艺方面理解不透彻,不便回答。

  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刀丶枪丶剑、戟丶斧丶钺丶钩丶叉等十八种古式兵器的武艺,一般比喻各种技能。

  ·

  武术分为徒手技和兵器技,中国现存的徒手技传统武术里,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原来的兵器技发展而来,当然,这里说的十八般武艺指的就是指的兵器技,这十八般兵器分别是:

  刀、枪、剑、戟,斧、钺、钩、叉,

  棍、耙、鞭、锏,锤、镰、扒、拐,

  弓箭、藤牌。

  每一般武器都有它独自的特点,下面我就从其中挑一些代表性的武器解说一下。

  首先,刀,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工具之一,作为石器时代,石质的劈砍工具,加上木柄就是石斧,不加就是石刀,再往后发展,再往后就是青铜刀的产生,不过与之竞争的不是石斧了,而是青铜剑。作为古代重要的兵器,刀的发展演变史没有一篇论文搞不定,咱就不一一细说了。

  枪,一般是指长枪,也有短枪,不过我们概念中,也有长短枪一起练的功夫,它是矛的替代产物,最长枪可达八米,短枪可短至一米三左右,现在竞技套路枪长度不能高于人向上直臂的高度。俗话说,一寸长,一寸强,长枪贵在攻击距离,而且枪头基本都有红缨,主要是为了虚晃迷惑对方和绞索对方武器的作用,你想,你和一个枪手交手,对方,直刺一个抖手,红缨会像花一样绽开,肯定有分神迷惑的作用。

  剑,同刀在青铜器时期便为竞争对手,同样分单手剑和双手剑。俗语有“剑走青,刀走黑”这里的青便是轻巧灵活的意思,剑身本来就是轻薄,直身。行走敏捷,干净利落,不过在实战中,剑不如刀更实用。在各种武侠小说里,剑的出场次数可比刀多的多了,剑客也是孤傲的个体,给人很高冷的感觉,所有剑又称之为兵器中的“君子”。顺便说一句,日本的剑道就是出自盛唐时期传过去的双手刀。

  戟,印象不多,身边也没有练习者,对此也没有深入研究过,这就属于冷兵器中的冷兵器了吧,三国时期,吕布一方天画戟叱咤风云,小知识,戟头的小月牙也是为了绞索和卸下对方的兵器。

  斧,没有研究,隋唐程咬金就是双手斧,钺,记得《童林传》里童林用的是钺也是双手。叉,这个我见过,我父亲原来有,类似三叉,据说是少林寺兵器,包括月牙铲。至于鞭,有七节鞭和九节鞭,我见过我父亲耍过。后来也不知道让扔哪里去了。棍,比较出名的就是少林棍法,在国外有根据中国的棍法和刺枪术结合了一种杖法,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。

  武术在古代为保家卫国,护院赶镖的功夫,那时实战绝对没有问题,不过现在更多的是融入了健身因素,当然现在绝对在江湖中也有传武高手,绝对有,不过已经很少了。本人平时喜欢运动,只知如上所说,不足错误之处,还望海涵!

  ·

  中华武艺博大精深而且种类繁多,很多人会将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混为一谈,其实这二者虽然,但并不完全一样。

  十八般兵器指的是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镗、棍、槊、棒、拐子、流星,而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很多,不过最常被人们接受的还是弓、弩、枪、刀、剑、矛、盾、斧、钺、戟、鞭、锏、镐、殳、叉、钯头、索套绵绳、白打。

  

古代“十八般武艺”指的是什么?各有什么特点?

  

古代“十八般武艺”指的是什么?各有什么特点?

  弓,指的是弓箭。

  在冷兵器时代,弓箭毫无疑问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,南宋华岳撰写的《翠微北征录》中就提出:“武艺一十有八,而弓为第一。”很多人会质疑弓箭手的近战能力,其实不然:由于需要开弓射箭,这些弓箭手个个膂力惊人,真要是近距离肉搏,倒霉的多半是对方。很多古代的大将都是神射手,比如李广、养由基等等。

  二、弩

  弩,又称弩箭、弓弩,是由弓箭发展而来。

  相比弓箭,弩有着更快的速度、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杀伤力,使用起来也更简单、省力,大型的弩机发射出来的箭矢甚至可以连人带马射成两半,但由于弩的制作工艺繁琐、成本又高,并不适合大面积地装备军队,再加上平均射速不高,所以在战争中的使用率远不如弓箭。

  三、枪

  枪是“四大兵器”之首,被称为“百兵之王”。

  枪是由矛发展而来,虽然同样是柄长刃短,但枪的刃更短更小,也就是这一点,让枪在铁矿资源匮乏的古代更受欢迎,因而被军队大规模装备。此外,习武之人中还有“月棍年刀一辈子枪”的说法,枪法的练习非常艰苦,可一旦学有所成,威力便非常惊人,比如岳飞、杨再兴等人,都是大杀四方的猛将。

  四、刀

  刀也是“四大兵器”之一,被称为“百兵之帅”。

  近战武器中,也就只有作为十八般武器之首的刀,才能和枪一较高下。古往今来,习武之人还是用刀居多,也由此而形成了许多的刀法门路,但却都万变不离其宗,绕不开刀中八法(扫、劈、拨、削、掠、奈、斩、突)。刀法重势,施展开来后大开大阖,变化虽少但威力却惊人,再配上灵活的步法,所过之处,望风披靡。

  五、剑

  剑同样是“四大兵器”之一,被称为“百兵之君”。

  都说剑乃君子之器,是很多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走江湖的招牌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太史慈也曾说过:“大丈夫生于乱世,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。”不同于刀的“单锋弯型刃”,剑是“双锋直型刃”,所以剑的攻击方式通常是砍、割和刺,使用起来更加的轻灵飘逸,也正是因为剑法的轻灵飘逸,使得它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,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

  六、矛

  矛,就是枪的前身。

  矛和枪一样,都是柄长刃短,但相比枪,它的刃一般扁平,形似短剑,所以它的使用方法中又多了挥砍一项。三国时期就有许多用矛的武将,张飞的丈八蛇矛更是吓得对手望风而逃。可惜矛却有着自身的短板:穿刺能力不如枪、挥砍能力不如大刀,所以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淘汰了。

  七、盾

  盾,又称盾牌、藤牌,是十八般武艺中唯一的防御性武器。

  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用滕编织而成的盾牌,所以又被称为“藤牌”。盾在古代又被称为“干”,也就是“干戈”一词的由来。盾牌原本是防御性的武器,到了明朝的时候,经过改进成为了攻防兼具的武器,还被人们取了很多响亮的名号,如神行破敌猛火刀牌、虎头火牌等等。

  八、斧

  斧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工具,战场上常出现的多为长斧、板斧。

  斧法风格粗犷,比之刀法更有甚之,但由于其体型的笨重,相应而来对使用者的负担也更大,使用者如果不能掌握用斧的技巧,在战场上反而会被对手所趁。三国时期的徐晃、唐朝的程咬金以及《水浒传》中的李逵,都是用斧的好手。

  九、钺

  钺,形状像斧,但比斧大,有枪刺。

  很多人分不清斧钺,但其实二者差别巨大。首先,钺虽然像斧,但却比斧大得多,刃部宽阔,还有枪刺;其次,由于枪刺的存在,钺法一般以勾、刺为主;第三,钺的地位崇高,它是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,常作为一种礼兵之器。

  十、戟

  戟亦是“四大兵器”之一,被称为“百兵之魁”。

  戟中最出名的当属方天画戟,虎牢关前吕布一杆方天画戟在手,揍地十八路诸侯没脾气。可惜由于分量过于沉重,使用起来很困难,无法大规模推广,只适合膂力较强的人使用。正史或野史中,通常使用戟的武将,都是万人敌,比如吕布、典韦、薛仁贵等。

  十一、鞭

  鞭有软硬之分,硬鞭多为铜铁制成,软鞭多由皮革编制。

  硬鞭有单双軮硬之分,不过还是以单鞭为主,手法以挡、摔、点、截、扫、盘、板、戳、拦、撩、拨、绞为主;软鞭有七节鞭、九节鞭和十三节鞭之分,民间对软鞭有“鞭是一条绳,全靠缠得清”的说法。

  十二、锏

  锏与硬鞭相似,但必双锏合用。

  锏长而无刃,边具四棱。双锏合用时,锏的分量非常之重,普通人根本无法使用,只适合膂力惊人的武将使用。不过,由于双锏的杀伤力十分可观,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。战斗时还有将锏抛出制敌的用法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手锏。

  十三、镐

  古代的镐与现在的铁镐形状不同,柄端安有铁质的大拳,拳中握有一笔。镐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,它的重量不亚于斧銊,所以一般都是势大力猛的武将才会使用,随着时代的推移,镐的形状经过改良,已经成为了一种农具。

  十四、殳

  

古代“十八般武艺”指的是什么?各有什么特点?

  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,用竹木做成,有棱而无刃,起撞击或前导作用。

  十五、叉

  叉是中国古代长柄武器的一种,顶端有二股叉的为“牛角叉”,顶端有三股叉的为“三角叉”。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“飞叉”,尾端带有结节,便于系缚绳索,使用时将叉掷出,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。

  十六、钯头

  钯头,其实就是耙、钯。

  钯头是古代长柄兵器的一种,由农具演变而来。钯头的顶端横有一块长方形铁板,上有七至十一个七寸长的锐齿。《西游记》中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就是钯头的一种。

  十七、索套绵绳

  索套绵绳是古代的一种软兵器。

  索套绵绳用棉纱或兽筋皮制成,非常柔软,棉绳的两端镶裹铁球,掷出时一手抓住绳子一端,另一手摇绳顺势滑出,绳索柔软,着物即盘,一拽即倒。绵绳套索携带方便,也是古代对垒时常用的武器。

  十八、白打

  白打即徒手搏击。

  戚继光曾在《纪效新书·拳经捷要篇》中指出:“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际,然活动手足,惯勤肢体,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。” 徒手搏击的现场实用性虽然不强,但在武术练习中却颇受重视,“空手入白刃”更是对习武之人的巨大褒赞。

 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,远非上面的十八条所能涵盖,还包括棍法、棒法、杵法等等。

  其实功夫本身并无好坏之分,习武之人为的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,争强好胜的胜负之心是万万要不得的。